第18章:从算盘到芯片
Last updated
Last updated
19世纪初期,巴贝芝——10进制差分机
随后,巴贝芝——利用卡片+解析机
1890美国人口普查,赫尔曼·霍尔瑞斯——穿孔卡片编码+电磁卡片分类机
赫尔曼·霍尔瑞斯成立的公司即是IBM的前身
20世纪40年代,真空管开始取代继电器,真空管状态转变的速度比继电器快很多
1943年英国,图灵——Colossus计算机用于破译德军Enigma
1945年,宾夕法尼亚大学ENIAC
贝尔实验室:利用半导体来制作放大器(晶体管)
1971年,因特尔4004微处理器,数据通道宽度为4位,时钟频率108KHz,可寻址存储器640B
1972,因特尔8008微处理器,数据通道宽度为8位,时钟频率200KHz,可寻址存储器16KB
典型NPN晶体管的结构如下图所示,由集电极(Collector)、基极(base)和发射极(emmiter)。在基极施加微小的电流就可以控制很大的电压从集电极到发射极,如果不在基极施加电压,那么就不会工作。
我们将晶体管并联仍旧能够得到与门和或门(下图)以及其他逻辑门。
将一些晶体管组成的逻辑门组装成固定功能的一些组件(如加法器、选择器等),我们再用这些组装计算机就会容易很多。
在20世纪70年代,有两种常见的技术用于制造超大规模集成电路(very-large-scale integration, VLSI),TTL(晶体管-晶体管逻辑,transistor-transistor logic)集成电路的7400系列,以及CMOS(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,Complementary Metal-Oxide-Semiconductor Transistor)。